疫情期間 印后設備企業如何“轉危為機”?
此次疫情對企業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人力短缺。
越是勞動力密集的行業,受到的沖擊越大,例如服裝紡織行業、消費電子行業。
過去100多年來,為擺脫對人的過度依賴,制造企業在自動化、無人化技術上的投入是毫不吝嗇的。
招工難、人力成本增加等因素不說,人參與的環節越多、出錯的概率就越大,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就越難以保證。而過去的自動化只是解決了體力自動化的問題,釋放了人的雙手雙腳。
接下來,企業要做的是解決知識自動化問題,以釋放更多的人力。云計算、大數據、AI等技術的出現可以幫助企業做到這一點。
人的經驗、知識借助算力、算法傳授給機器,而后者可以輔助人完成決策。這樣做的直接好處是,人少了,效率反而提高了。
例如,電池片生產企業, 利用AI圖像質檢技術提高多晶電池片的檢測效率。AI算法的識別準確度可達到97%。質檢效率增加了一倍的同時,釋放出一半的人力。水泥企業通過搭建智能能耗優化模型,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煤耗、電耗,并通過智能反控,實現水泥核心生產過程的“無人值守”。
每一次危機,對企業來講都是一次試金石,總會有一大波企業被淘汰,同時一批企業成為行業新的領軍者。
如尼采所說,“凡殺不死我的,終將使我更加強大”。
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與壓力,印后設備企業都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好新一代信息技術,磨煉自己的數字化生存能力,讓企業活得更好、活得更久。
上一篇:
如何規范操作全自動制盒機?4點告訴你!

本方案中使用到的 中科產品